“√”和“×”是上世纪沿袭到今天的评判学生作业正确与错误的符号,可在昨天由市教科院等主办的2009年长三角黄浦教育平台上,来自浙江宁海的一位小学习数学教师做出作业批改方法的革新——让作业本彻底告别“刺眼大红叉”,这一做法在沪上老师中引发热议。有老师直言,假如学生连个红叉都承受不起,何来勇气面对日后的挫折和挑战。
让作业告别大红叉
昨天的平台现场进行了长三角城市群“我与新课程改革”征文颁奖。浙江宁海实验小学城西校区戴峰老师关于作业批改办法改革尝试的论文获得一等奖。他所做的作业批改方法的革新叫人眼前一亮,即老师在作业中发现有错,就在下面标明错题道数,再退回,假如能自己检查出来并订正好,就打个大“√”,不但给满分,还每题奖10分,上不封顶。
说到采取这一做法的初衷,戴老师告诉记者,习惯于面批作业的他,有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听到一个细小声音在旁边请求,“老师,别打叉,让我订正好,再给我100分,怎么样?”原来,这位学生的爸爸妈妈比较看重她的学业成绩,特别重视作业本上的100分。“能否把这种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看重,使改作业从教师的事转变成学生我们的事?”戴老师陷入沉思。
在戴老师看来,“√”和“×”这看上去简单明了的评判,却牵动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有的同学的作业本上到处都是大红叉,有时另加冷冰冰的“差”或“重做”,还有个别老师拿如此的作业在全班展示,“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革新做法引发热议
“从刚开始我为他们圈出错题,到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错题,如此一来,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量都增加了不少。”戴老师坦言,实验初期是费了不少力气,尤其是教学生自己找错误、“挖地雷”的办法,可困难。而且不少父母也提出异议,将作业的对错模糊化,父母不便捷找出孩子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甚至担忧孩子培养了“事后弥补”的习惯,考试如何解决?
不过,试验了一个半学期后,同学们做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他们少了粗心,多了认真;少了粗心,多了细心……学生独立作业,认真检验的习惯初步培养,作业的正确率大大提升。一个全校有名的后进班一跃成为及格率达100%、出色率达75%的班级。
对于“只打勾不打叉”的革新做法,沪上有老师觉得,这一小小变化折射出教师的智慧。长期以来,不少学生觉得反正有老师批改,到时逢叉订正即可,形成学习随意、无责任心等不好的习惯,如此的革新一举数得。
但也有老师持不同看法,这类符号显眼直观、节省时间,也便捷学生辨识。“假如学生连个红叉都承受不起,何来勇气面对日后的挫折和挑战。”还有老师觉得,勾、叉应该兼而有之,叉太多或者没叉都过于极端,“大家可以用画圈或各式可爱的图案粘纸、文字点评来代替部分的勾叉,但纯用勾或叉都不太适合。”
是不是违背教育规律待商榷
“作业批改只打勾不打叉的做法,到底是教育的革新还是违背教育规律,在这点上还有待商榷。”宝山实验小学校长余慧斌觉得,第一要一定老师对学生的呵护,勇于革新的精神。但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势必随着着正确和错误、荣誉与耻辱、成功和挫折,“不管采取何种批改方法,大家都要让孩子对正确与错误有个明确的区别,‘一定对的,承认错的’符合儿童认知进步的内在规律,不应违背如此的规律。”余校长觉得,长远看来,“对错的模糊化处置”或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道德判断、行为辨识。同时,有的教育革新并不是每人适用,校校适用,应该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要随便推广成常见性的经验。